文/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营养科 赵长海教授
教室外、校门口,每当相熟的家长凑在一起时,经常交流的一个话题就是自家孩子又报了什么特长班,新学了什么曲子等等。不过,小朋友的兴趣来得快,消失得也快,往往课程还没上几次,孩子已经开始打退堂鼓了。
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营养科赵长海教授看来,家长首先要会区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,对于那些“说来就来”的兴趣,应当及时回应和满足;而对于孩子自己选择的爱好来说,则要在一种高品质的陪伴中,细水长流地进行下去。

我们常说,年幼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样。那么,如何一点点地去丰富这张白纸,让孩子在上面填充属于自己的色彩,就格外考验家长的功力了。
成长过程中,孩子时不时就会展现出各种兴趣。有些可能只是短暂的“三分钟热度”,但也有的将会给宝贝带来长久而珍贵的体验。
从好奇到兴趣
为孩子打开一扇窗
有一次,我们全家一起到石榴园去采摘石榴。为了让女儿若汐和她的小伙伴们更有兴趣,我提前准备了一个电子秤,告诉孩子不妨比一比,看谁摘的石榴更大。
果然,有了目标,孩子们的热情一下高涨起来。而在采摘结束后,我还请石榴园的果农向小朋友讲解石榴的构造,以及怎样方便又轻巧地剥开这种水果。因为亲自去了趟石榴园,这一天若汐不仅尝到了美味,还长了知识和见识。
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吃蛋糕,若汐也不例外。有一天,我们父女俩一起去蛋糕店来了个DIY。在若汐动手制作的时候,我说: “咱们现在做的是鲜奶蛋糕,和爸爸以前吃的奶油蛋糕不一样,那种蛋糕特别硬。宝贝,你有没有注意到咱们家周围有什么蛋糕店?我们看看哪些蛋糕的密度更大,好不好?”
当孩子对一件事感到好奇,作为家长,你会随便说几句对付过去,还是不断引导孩子,更加深入地去思考和探索呢?所谓的“寓教于乐”不只是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,还需要家长及时捕捉和发现孩子的兴趣点,一起将这件事弄明白。
从兴趣到爱好
离不开高品质的陪伴
兴趣的培养不只是报个班那么简单,而是需要家长高品质的陪伴。除了要及时回应孩子的好奇,还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产生兴趣。
在若汐小时候,我们曾带她去碑林,通过近距离观看各种拓片,孩子第一次体会到了书法之美。我们进而鼓励若汐,何不亲自试一试呢?就这样,练字成了若汐生活中的必修课。而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,若汐的兴趣也与日俱增。无论到哪里,她都会注意观察身边的书法,欣赏着每个字的结构、布局……
很多家长非常苦恼,孩子对什么事都是“三分钟热度”。我的回答是:兴趣要趁热打铁,爱好则要系统规划。家长不妨多和孩子进行沟通。我曾对若汐说: “宝贝,你在幼儿园的时候,爸爸鼓励你多进行尝试,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。到了小学,就要有自己的特长。”
钢琴、跆拳道、声乐、巴扬手风琴、书法……点亮过各种技能的若汐,逐渐找到了自己的“顶级爱好”。在我看来,尽管孩子将来可能记不住曾经弹过的每一首钢琴曲,或是跆拳道的一招一式,但她体验过、经历过,就是一种收获。
从爱好到特长
鼓励孩子坚持下去
孩子的坚持背后都是父母的坚持。当然,这并不是说对孩子重复“坚持”两个字就够了,而是需要长期陪伴、及时鼓励、树立目标并完成挑战。
孩子刚开始尝试一件新事物时,感受到挫折、沮丧很正常。当孩子有小情绪,不要吝惜你的夸奖和鼓励。而在孩子每日的练习中,也要设立一些小目标。可以对孩子说:你很棒,咱们去参加比赛验证一下怎么样?和同龄小伙伴比拼的经历,让若汐越来越自信,而比赛结束后,若汐也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练习中,形成了良性循环。
在一天天长大的过程中,若汐虽然会遗忘一些过往的片段,但也记住了很多精彩的瞬间。我想,重要的是她体验到了当时的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,也找到了至今都无比热爱的事情。